张江长三角科技城

原标题:剑指荧屏收视造假“毒瘤”

针对今年以来愈演愈烈的“收视对赌协议”倒逼电视剧收视率造假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终于出手进行整治。前天下午,总局电视剧司召集包括央视以及北京、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安徽等省级一线卫视在内的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签署了反对唯收视率论、规范电视剧购播行为的自律公约。据透露,出席会议的电视台代表签署了拒绝“收视对赌协议”的相关文件。

“对赌”恶性爆发

所谓“收视对赌协议”,是指电视台在购买电视剧时与影视制作公司产生价格分歧时,双方讨价还价产生的“妥协方案”。因购片价格高低的标准都以收视率高低来衡量,因此业内称之为“收视对赌协议”。全国最早的“收视对赌协议”出现在2000年。当时,上海电视台和广东巨星影视公司董事长邓建国就《铁齿铜牙纪晓岚》签订了收视率承诺合同。收视率一旦达标,电视台将按合同标准支付相应片酬;如收视率超标或不达标,则予以奖励或扣罚。这一承诺书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市场化的积极尝试,但时至今日,“收视对赌协议”已十分流行。据记者了解,一线卫视购剧时大多采用这一模式。今年以来,由于受到“一剧两星”新政影响和网络等新媒体冲击,电视剧收视率普遍下降,这使电视台的收视压力变得十分沉重,由此,“收视对赌协议”迅速蔓延,恶性爆发,从过去个别现象迅速发展成购片常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造假日趋严重

中国广播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杨震华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收视对赌协议”现在确实十分流行,如果制作单位不签,电视台就不给你播出。电视台由此就把本应由自己承担的收视风险转嫁给了影视制作公司,这对影视制作公司是十分不公平的。它带来的副作用不仅是唯收视率,而且使收视率造假现象日趋严重。影视公司为了完成收视率指标并赢得更高收益,就会拼命收买收视率,从而“污染”收视率。而那些不造假的卫视,虽对此现象深感不公平,但无奈之下,也会因利益驱使,听任在其平台上播放的电视节目由制作单位进行收视造假。如今,总局出面对这一现象严加整治,剑指荧屏收视造假这一毒瘤,赢得业内一片叫好。

行业陷入怪圈

实际上,收视率造假早已不是新闻,尽管业内人士频频炮轰这一奇怪现象,但一直收效甚微。今年以来,“收视对赌协议”迅速蔓延,最终成为阻碍和扭曲电视产业的一大祸害。有人以做假收视为牟利手段,每逢有新剧开播就用电话引诱,甚至上门兜售,明码标价,美其名曰“收推广费”。如一年只需5000万元便可进收视十强;如想要单部电视剧基础目标平均收视率达到1.4%,每集的推广费用为6000元。只要有钱,无论什么剧,无论在哪里播、在什么时段播,收视数据都可用钱购买,这似乎已成了业内的公开秘密。遇上这种情况,制片单位其实也左右为难。不随波逐流吧,收视就会被别人购买,自己在这种恶性竞争中就会明显吃亏;如果就范,虽然会被人敲走一笔钱,但可“花钱买个心安”,并避免电视台以没有完成收视合同进行经济惩罚,因为有些条件苛刻的“对赌协议”甚至“不保底”。有些制片单位就是在这种生存的强压下,选择了与造假者同流合污。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谁不购买收视率谁吃亏”的怪圈,造假者竟成了游戏规则制定者和掌控者,由此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恶化了市场竞争环境,对电视产业产生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不少业内人士对此忧心忡忡。很多公司现在不是在认真研究如何提高电视剧质量,而是把心思用在花钱买样本户“提高”收视率上,如此下去,这个行业怎么能健康发展并走向繁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