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长三角科技城

通过手绘等人人可实现的艺术创作方式,把小冰棍棒变身为创意环保饰品。

出行坚持做到3公里步行、5公里骑行、10公里拼车或公交。

竖立“环保警示牌”,提醒过往游人,带动近200名外国朋友在长城捡拾垃圾。

真正不去践踏、采摘、乱扔垃圾才能表达对环卫工人的谢意。

提出“北地林湿风雨雪,南交晴雾七六九”的防治PM2.5十四字诀。

带领团队开发了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

20多年来,沿长江、黄河、淮河、太湖、滇池等流域及万里海疆全程采访环保问题。

将旧挂历、包装袋、建筑保温料头及矿泉水桶变废为宝,变为有生的艺术。

发起“乐水行”公益活动,是对北京水环境最熟悉的民间人士之一。

实验证明污水的再利用可能,致力研究生物分解厨余垃圾。

北京首届“我是环保明星”评选结果,日前隆重揭晓。

包括本报推荐的威廉·林赛、袁日涉在内的10位环保达人,从1487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斩获殊荣。从古稀老人到莘莘学子,从政协委员到国际友人,都通过这项活动分享了自己的环保经验,倡导全社会践行环保生活。

他们是这个城市最可爱的人,他们持之以恒地用行动呵护着北京的碧水蓝天。

于嘉:一根冰棍棒引发的环保创想

自2008年起,于嘉一直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举办环保艺术展、公众参与的互动工作坊等形式,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城市固废的再利用问题。

如何把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事物,通过人人可参与的方式,赋予其新的环保生命?这是于嘉一直感兴趣的问题,带着这个思路,2007年至2010年,于嘉和她的工作伙伴先后发起了“一根冰棍棒的环保创想”、“一张A4纸的环保创想”等以小见大的环保项目。其中 “一根冰棍棒的环保创想” 项目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力。该项目是把本应吃完扔进垃圾筒的小小冰棍棒,通过手绘等人人可实现的艺术创作方式,变身为创意环保饰品。冰棍系列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多个奖项,还曾受邀远赴瑞典参展。2011年,于嘉带领所在机构发起了“ReLight环保创想计划”。该项目是针对每年城市公交、地铁站台产生大量废弃广告灯箱片,将它们变身为一盏盏点亮城市公共空间的环保灯。 今年,ReLight将实现与国内一半以上的地铁线路合作。

骆笑然:打开绿色新窗 创造环保时尚

2010年,骆笑然在门头沟区民政局注册了门头沟区第一家民间志愿组织——门头沟区义工联。现在,义工联已经发展至千余人,成员来源于社会各行各业。

“打开绿色心窗,创造环保时尚”是骆笑然环保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义工联组织全体义工参加门头沟的环保活动,开展社区可回收资源回收、调查问卷、环保登山等环保志愿服务,以行动宣传、传播环保知识,为门头沟区打开一扇绿色的心窗。从2010年至今,骆笑然坚持不懈地进行了4年的社区可回收资源回收,该项目已成为义工联一项特色活动。骆笑然出行坚持做到3公里步行、5公里骑行、10公里拼车或公交的原则,自己带头做到了少开车多走路,带动身边人一起走进了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公益的行列,2014年,骆笑然在绿色出行达人秀活动中被授予驾驶达人。

在生活中骆笑然倡导节能节源,使用节能设施,以自身的受益感化身边人一起走进节能,2014年被授予公益家庭称号。

威廉·林赛:“洋红军”专捡长城垃圾

威廉·林赛是此次评选出的十位环保明星中唯一一位外国友人。

威廉·林赛对长城有着特殊的感情。1987年,他徒步沿长城从嘉峪关走到山海关,历时160多天,成为徒步走完长城的第一个外国人。他自称“洋红军”,从此开始了保护长城的“万里长征”。二十余年里,威廉·林赛为探险和保护长城做了很多的工作。鉴于过度旅游开发带来的尴尬的保护现状,他发出“捡光长城的垃圾”的誓言。他在长城脚下设立环保站,自费和找赞助雇用当地山民每天在长城沿线捡垃圾,并竖立“环保警示牌”,提醒过往游人,甚至带动近200名外国朋友组织在长城捡拾垃圾的活动。

威廉·林赛创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推出了“山野之约”,鼓励人们在登山之后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带回家中处理。为表彰威廉·林赛长期致力于长城的保护以及在英中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2006年7月12日,威廉·林赛在白金汉宫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帝国勋章”。

聂一菁:传递正能量的环保公益大使

聂一菁是北京电视台新闻主播。多年来,她坚持以实际行动向公众宣传环保,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传递环保正能量。

聂一菁说:“我是首任北京环保公益大使,有义务、有责任要求自己做到更好,平时有机会就会在节目中主动呼吁大家注重环保。”聂一菁参加“拜师北京环卫工人”活动时体验种植、修剪路边的花草。事后,她在节目中表示:“亲身感受了,才知道打理北京路边的花草有多么累多么不容易,真正不去践踏、采摘、乱扔垃圾才能表达对环卫工人的谢意。”

2014年年初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北京市遭遇严重雾霾。面对被污染的空气,聂一菁深知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共同参与,空气才能更清新。2月,她在个人博客里发表了《治理雾霾,没人能当旁观者》一文,她这样写道:“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决不仅仅是句口号,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个人之力虽微,但面广量大,一点一滴汇聚起来,就是驱散雾霾的强大合力。”

袁日涉:从小学到大学践行环保15年

袁日涉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她从1999年开始参与生态环保的志愿服务。小学时,袁日涉开始参与回收废旧电池、组建节约用纸的“一张纸小队”等环保志愿行动。她号召同学们参与北京市的人工招鸟工程,还自己发明了“蛇眼鸟巢生命探测仪”。2008年奥运前夕,袁日涉把9年来的生态环保活动整理以后,和全国生态环保伙伴一起提出新目标——用生态环保的10个2008迎接奥运。

到了大学,袁日涉继续着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她把生态环保知识改编成了口诀,创造了“一分钟宣传法”,提出“北地林湿风雨雪,南交晴雾七六九”的防治PM2.5十四字诀。

2013年6月,袁日涉发起百校捐助百所打工子弟学校图书室活动,她自己的所有捐款都来自回收废品的收入和奖学金以及劳务费。她还利用自己的碳汇捐款和北京绿化基金会领导的个人捐款支持,组建了“绿之梦”苗圃,为北京市学校和社区提供以废换绿、见缝插绿的树苗。

马军:专业调查让企业不敢肆意妄为

2006年,马军带领团队收集整理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环境监测数据,开发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截至2012年5月,该数据库共收录2004年以来由各地环保监管部门发布的企业违规超标记录10万条以上。

为了督促已收录的污染企业进行切实的环境整改,2007年,马军所在的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20家环保组织发起了绿色选择倡议(GCA),旨在通过督促污染企业的买家公司进行供应链污染企业排查,对污染供应商施压,推动环境整改。目前,绿色选择行动网络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已经达47家。2010年至今,先后发起了“绿色年货”行动、“IT产业重金属污染调查报告”和“纺织行业污染调研报告”。通过定期的比对查询,850余家违规超标企业感受到压力,作出整改并公开向公众作出说明。有超过140家违规超标企业接受了绿色选择第三方审核,通过整改确保达标排放,并最终从污染数据库除名。

惠志军:央视从事环境报道最久记者

惠志军今年59岁,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惠志军始终关注环境保护并从事环境报道。20多年来,他沿长江、黄河、淮河、太湖、滇池等流域及万里海疆进行过全程采访,走遍了全国各省区市(包括港澳台)。还远赴欧美、日本和南太平洋拍摄过环保电视片,采编播出环境新闻近2000篇(条、集),有20多篇作品获得全国性环保好新闻奖励。曾获得过地球奖、中华环境奖、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2009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记者荣誉奖、并被收录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海内外华人楷模”名录 。

长期的环保宣传工作培养了惠志军较强的环保意识,他积极参与社会环保工作,身体力行做环保。他受聘于多家国内外社团组织,包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美国环保协会(EDF)中国媒体顾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中国高级顾问等。惠志军在有关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多篇环保文章,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环保。

杜连啟 变废为宝圆了“工艺梦”

杜连啟已是古稀老人,但他仍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杜连啟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将低碳环保与自己的业余工艺爱好结合、把无生的垃圾变为有生的艺术上,圆了一辈子喜欢的“工艺梦”。

在杜连啟眼中,旧挂历、包装袋、建筑保温料头以及矿泉水桶都是宝贝。为了挖掘这些废弃物的美,变废为宝,杜老将低碳环保与自己的爱好结合起来,将无生的垃圾变为有生的艺术。自2008年起,杜老开始尝试利用各种废弃物品,进行加工、改造,运用雕、剪、编、粘、绘等技艺手法,用家庭废塑制作了“鸟巢”、“金龙鱼”、“大象”、“公鸡”、“长颈鹿”、“孔雀”、“丹顶鹤”、“12生肖”(1-8)等15件手工作品,作品构思巧妙、做工精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杜连啟曾十余次参加“亚洲艺博会”、“市变废炫宝秀”、“区变废为宝创意大赛”等展览和大赛活动,广受好评并多次获奖,杜连啟说:“我践行、宣传了环保,感到十分欣慰。”

张祥:退休后誓言再做环保六十年

2005年以来,张祥一直在北京的一些环保组织担任志愿者。2007年,张祥与王建、罗志勇、张峻峰等人联合发起了“乐水行”公益活动,每周六都参与考察北京的水环境,是对北京水环境最熟悉的民间人士之一。张祥推动“乐水行”公益活动向天津、重庆、厦门、广州、贵阳、南昌等地发展。2009年以来,每年3月22日,通过“乐水行”平台,组织100多支大学生队伍,参与“世界水日乐水行”活动,培养了许多环保志愿者。

2011年开始,张祥持续拍摄北京排污口,并通过微博持续举报和反映,加速了北京污水的治理进程。帮助环保组织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自然大学基金,在“我为祖国测空气”、“我为祖国清垃圾”、“鸟类保护”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

“六十岁退休是我做环保的元年,再做60年环保,怎么样?”这豪言壮语,是张祥的第一条个人微博。从2011年10月开通微博以来,他把每一次“乐水行”都上传微博,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地点。

余佳玥:8岁登上联合国环境署领奖台

余佳玥今年只有12岁,但是她因环保绘画上的突出成绩,8岁应邀到非洲,登上联合国环境署的领奖台,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先生亲自颁奖。10岁的余佳玥凭借关于污水的研究被评为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的三等奖,论文被翻译成英文。

2010年末,余佳玥开始就污水是否可以二次利用的问题进行环保实验,通过实验她发现,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污水灌溉的蔬菜生长速度并未受到影响,这证明了污水并不是完全不可用的,所以她希望可以有专门的人员来对污水进行测试并实现污水的二次利用。2012年,10岁的余佳玥用一年时间,创建和记录了绿色家园计划,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刊登在联合国环境署官方网站的首页,用于启发各国儿童的环保想法。今年她又带领“秋研社”参加了中国青基会小天使行动基金主办的“A-Action中国青少年公益活动,项目是:生物分解厨余垃圾,以北京第一的好成绩,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吴婷婷